
首页 > 教育教学 教育动态
东南大学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项二等奖
2014年01月10日 15:05中新网南京1月10日电(记者 泱波 通讯员 许启彬)1月10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东南大学共获得4项二等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项目涵盖三大奖项。
“多源干扰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理论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针对鲁棒等控制方法的保守性和内模等控制方法对模型的脆弱性,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多干扰系统控制问题,解决了多通道干扰的解耦分离和同时抑制抵消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干扰观测、前馈补偿与反馈抑制相结合、具有复合分层结构的精细抗干扰控制理论与方法,并在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等系统中得到成功验证和应用。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冷热湿一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针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巨大,现有冷热供应与湿处理技术整体能效低、舒适性差,其装置功能相对单一、分散,设备重复投资等问题,发明了基于热驱动溶液除湿和电驱动热化制冷循环两条技术路径的冷热湿一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定露点控制空调的固有缺陷,形成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湿热湿冷气候特征的供冷、除湿、采暖、生活热水一体化的高效技术与装备。
“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混凝土在不同龄期的体积变形是开裂的主要诱因,从防裂、抗裂与治裂,形成了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成套技术,有效降低了工程裂缝产生的几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促进了混凝土行业相关产品类型和功能升级及工程使用寿命的延长。
“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长大跨桥梁具有投资大、工作环境恶劣、服役周期长、灾变后果严重等特点;针对传统的桥梁维护管理手段单一、自动化和科学化程度低,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的现状,历时十年,攻克了长大跨桥梁状态评估中的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了长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检)测关键技术与系统、长大跨桥梁风特性及风致抖振的精细化分析方法、长大跨桥梁疲劳损伤演化模型与多尺度分析方法、长大跨桥梁的时变可靠度评估方法等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于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十余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跨桥梁,以及国家级文物桥梁兰州黄河铁桥,创造直接、间接经济效益10余亿元,为确保长大跨桥梁的安全、耐久和科学化的养护管理提供了先进理论与系列技术。
据介绍,东南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985”“211”等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高峰学科,培育尖端人才,通过出台科技政策、资金投入、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等引导、鼓励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集成创新,近五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完)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tianjin.net/2014/0110/154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