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观察 产经
政治副中心刺激保定楼市:一楼盘1天卖120套房
2014年03月23日 13:36
这几日,保定将成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传言”,搅动了市场,引发保定地产股大涨,而北京人、保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政策有望带来的“商机”。
约长140公里位于保定的直隶总督是清代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 制图/巨琳
来保定看房的客户有不少来自北京、内蒙古等河北以外的省市摄影/本报记者蔺丽爽
“这几日,保定将迎来国家政策层面的重大利好的”传言“,搅动了市场,引发保定地产股大涨,而北京人、保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政策有望带来的”商机。
前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到保定探访发现,开发商已将“做京企房东”、“小钱撞大运”等内容写入广告词揽客,保定楼市瞬间升温,远近来访的购房者热情高涨。当地政府则显得非常低调和淡定,保定市内繁华路段、天桥、广场等处均未见有相关条幅或宣传内容。
北京到保定最快40分钟
高铁:北京西站到保定东站,40分钟,二等座位票价63.5元,一等座101.5元;
动车:北京西站到保定东站,55分钟-1小时13分钟,二等座位票价42.5元,一等座68.5元;
快车:北京站到保定站,约2个小时,硬座票价23.5元。
公路及高速:走G4从杜家坎上高速,保定口下,高速过路费50元(现修路,河北段需绕行G107),140公里,约2小时;走G4从杜家坎上高速,转廊涿走京昆高速,保定口下,过路费55元。
实地探访
19日一天卖出120套房
近几日广为流传的一条微博写道“钱多的赶快去保定买房,钱少的快去买保定相关的股票……”北青报记者到保定市区楼盘探访发现,确实购房热度高涨,虽未涨价,但“买房送装修”等优惠没有了。
精明投资客迅速下单
到达保定市区最近的高速路是G4(京港澳高速),平日只需2个小时可抵达保定市区。由于近日河北段修路,过涿州收费站后,车辆被安排绕行G107国道。
开发商们准备抢钱的心情溢于言表,在G107国道上,“小钱撞大运、给京企做房东”等广告牌子上,画面的内容则是一袋子“金币”砸下来,吸引投资客注意力。
北青报记者按照上面的电话拨过去,一直占线。随后,记者按照地址实地探访该楼盘。这座29层的楼盘共有两座楼,分别是写字楼和公寓,距离保定市政府不足3公里。这位客服人员说,北京人来看房的挺多,也有保定本地人、内蒙古、山西和石家庄的人过来交了定金。“昨天一天卖了10套,前天签约交订金的120套。”
客服人员介绍说,“写字楼最小面积是200平方米,价格6500-6900元/平方米,也就是说140万左右,您就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写字楼产权。这个价格只能在北京五环外买个一居室,在这里您就是公司的房东”。另外一栋楼则是公寓,最小面积40平方米,每平方米也是不到7000元,总价不超过30万元。公寓和写字楼都是40年产权,物业费要比普通商品房高一些。
虽然本周的一些传言已经被有关部门否认,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却已确定为国家战略,将来北京各种产业转移到保定的可能性预期增加,不管在此地置业,还是买写字楼,确实值得考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促成了一些精明投资客迅速下单成交。
再开新盘肯定涨价
保定某房地产公司工作人员也表示,该公司3月19日现场客户量大增,很多购房者打电话询问相关政策,有订房意向的客户很多。
北青报记者到几家将在今年5月、9月交房的当地大楼盘探访。看车的保安告诉记者,停车场的车都停满了,北京牌照的汽车、“冀F”打头的保定市内、区县的车来往络绎不绝,之前一个月也没这几天多。
北青报记者发现,由于是现房已经销售了一段时间,价格比较透明,开发商此番并未涨价,仅是“买房送装修”这类的促销暂停了。但声称如果期房或新盘再开盘,调价是肯定的。
在保定市长城北大街与复兴路叉口东北角的“东湖印象”售楼处,售楼人员向一位来自北京的消费者推荐了一个148平方米的户型,2间卧室和客厅朝南、一间卧室和厨房朝北,南北通透,热泵集中供暖,售价8700元,总价约130万。公摊面积仅为11%-14%。将来物业费还未最后定,预计约0.75元/平方米。
“国家战略”可能让保定房升值
“时常为2004年没买房后悔,这个房型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价位相当于2004年北京的房价水平,真是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呀”,北京来看房的消费者刘女士告诉记者。但是考虑现实的情况,如果不是将来到保定居住,房子能否租出去、租金水平如何,都还是未知数。而且,孩子已经上小学,将来如果出国留学或有等着用钱的地方,不说风险,只说变现的成本,投资房产也比股票、债券高得多。刘女士表示,是否购买还想等政策再明晰一些后决定。
售楼处一位姓付的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年初房子就是这个价格,并未涨价,但是新开盘或预售的新房,应该会有一定幅度的提价。
在旁边的“park湾”也有不少现房出售。售楼处里收房的业主和看房人交织在一起,人声鼎沸。四五位来自内蒙古的投资客告诉北青报记者,之前来看过房子犹豫还没买,这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已确认,几位亲属一块过来,商议准备买一套,他们认为保定房子还有升值空间。
一手消息
保定市政府门口平静如常
本周五,北青报记者在保定市政府门口看到,出入公务车辆很少,平静如常,并没有出现异常繁忙的景象。当日,保定市长马誉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京津冀一体化要按照中央顶层设计,现在还在规划之中。保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计划建设高科技产业园,至于是否对接北京,中央部委是否会搬迁至保定,“一切服从中央安排”。
马誉峰市长称,现保定正针对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做出部署。保定市已经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对接京津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名市级领导常驻北京,及时做好对接京津联络工作。
记者致电保定市委宣传部希望联系采访,对方以“具体情况不清楚”为由婉拒。与对外、对媒体低调相比,实际上保定市政府一直在做“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现打造环京津增长极新突破”的部署工作,改革委、规划局、科技局等都在围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现打造环京津增长极,如何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中具备的优势、规划编制、工作思路、长效机制等做具体准备,还有一名副市长常驻北京做联络工作。
保定市政府梳理出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上的优势包括六条。一是文化优势:京畿文化已有三千年历史,清中后期保定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长期承担京畿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河北省省会,与天津曾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二是地理优势,保定与北京、天津三角相倚,相距均为140公里左右;三是交通优势,保定通达京津仅需半小时左右(高铁),与规划建设的北京新机场最近距离只有15公里;四是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可为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广阔空间;五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六是京保合作基础广泛。
保定人说
落户北京十三年的李先生:
与媳妇商议回家看房
“晚上给在保定留守的父母打电话,周末准备坐高铁回去看房子”,已在北京安家落户的李先生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学通讯专业的,已在京落户13年,现供职于某央企。李先生调侃说:“我和我媳妇说了,咱没准哪天真回老家发展,怎么也得置办点产业,趁着没涨价赶快看看,别后悔……”
李先生家住在保定市北市区,离市政府坐公交车只有一站地,属于繁华路段。老父母已退休多年,他们是听儿子从北京打电话得到的消息。邻居们也多是听家里孩子谈论此事,大家纷纷议论,保定以前就是河北省省会,如果能迎来更多发展的机遇,真的非常期待。
大学生姚烨: 期待更多“高收入”就业机会
姚烨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钢琴专业的大一学生,她从网上看到关于保定迎来发展机遇的报道,对她来说最实实在在的影响是,如果将来保定有更多“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她留在保定本地发展,是一件令她期待的事情。
“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音乐教育,之前的学姐们认为北京等大城市机会多,可是做‘北漂’需要很大勇气,房租等生活成本都很高,压力很大”,姚烨表示,“等我毕业时,我可能选择留在本地工作”。
保定印象
有“驴火”
没有“星巴克”的保定
1669年清朝始建直隶省的省会、“风萧萧兮易水寒”义士荆轲的故乡……悬挂着白底黑字的“直隶总督部院”是今日游客必去的景点。保定名字的由来,是“永保大都(元大都即北京)安定”的意思。有些传统相声里喜欢拿保定“驴肉火烧”砸挂,实际上,保定确实有不少“驴火”小吃铺,但保定的历史积淀和今日的经济发展,着实有更多的亮点值得关注。
如今,保定市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2680亿元,在河北省排名第5位。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0多家,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为支柱产业,机电、纺织、食品、建筑建材和信息产品制造等优势产业。拥有恒天天鹅、巨力索具、风帆股份、乐凯胶片、宝硕股份、*ST天威、长城汽车等上市公司。还有以光伏产业带动的“电谷”等高新科技开发区。
保定市行政辖区面积2.0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35个北京市;其中,市区面积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丰台区。保定市人口约1017万。保定市内商业比较发达,商场内国内一线品牌很多,但与北京生活的便利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快餐连锁品牌麦当劳、肯德基等早已入驻,却难觅一家星巴克、costa咖啡等休闲商业店铺。
专家观点
保定二三产业
会成新增长点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认为,如果人口聚集到保定,当地土地刚性需求增加,未来房价也可能随之上涨,在北京地产开发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保定房地产行业可能会是京城开发商和居民投资的新方向;其次,与房地产有关的物业管理和商业地产开发也会备受关注。
李慧勇认为,保定当地二三产业也会是新的增长点,比如娱乐、餐饮、公共服务业等都可能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保定回应“政治副中心选保定”:不清楚 没听说
2010年12月19日,首钢工人在上班路上。因为产业调整,当日下午,首钢旧址最后一个高炉熄火。新京报资料图片/记者杨杰摄
针对有媒体报道《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河北保定》一事,昨日,新京报记者向国家发改委、河北、北京多个部门求证,均未得到证实。
昨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京津冀三地已经达成共识,初步确定将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首选地。对此,保定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秘书长刘峰接受新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也是今天上午才在网上看到报道,保定是不是被初步选为政治副中心,不清楚,也没听说这方面消息”。
刘峰称,现保定正针对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做出部署,前不久刚召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现打造环京津增长极新突破”新闻发布会。
据其介绍,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和河北省长张庆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保定要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此,保定市已经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对接京津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名市级领导常驻北京,及时做好对接京津联络工作。
保定市长马誉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今年计划完成的重要工作是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好承接北京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准备。
北京市规划委、市发改委等部门均表示对此事未听说过。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产业转移方面,北京与河北势必有一些合作。
1982年
“首都圈”概念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当时的“首都圈”由两个圈层组成:内圈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三市;外圈则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
1986年
河北提出“环京津”战略,试图依托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带动河北。这是河北借力发展思想的开端。此后,借力京津还是自主发展,重点是环首都还是沿渤海,成为河北发展的两种不同取向,交替主导着河北的发展路径。
1996年
《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及“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它的范围是“2+7”模式,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和沧州7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
200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主持了“大北京”规划。这通常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开始。
2004年
京津冀三方达成“廊坊共识”,正式确定“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
2004年
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一规划的范围为“2+8”模式,即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8地市。
2011年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经济圈”概念: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4年
习近平提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 追访
曾讨论过国家文化副中心议题
关于保定被选为政治副中心的消息,记者昨日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很惊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杨保军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消息不太可能。据他介绍,前不久业内刚刚做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讨论,其中有一个思路是,首都的某些功能不一定全集中于北京,它应该着眼于更大范围,所以很多职能可以疏解,当时提到了一点是可以建立文化副都,或者叫国家级文化副中心,并没有讨论过政治副中心的议题。
杨保军说,首都很多职能服务全国,当时讨论时,就说能不能做一些分解,让北京释放压力。就文化而言,中国作为大国,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建议把文化职能分为两块,一块是核心的,一块辅助的。核心功能要代表中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这部分要放在北京,还有一块是制定文化政策的,也可以放在北京。其他文化事业以及一些文化产业,不一定非要放在北京,放在外面,有利于带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河北的发展。
至于建立政治副中心,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认为可行性不大。“何为政治副中心?那就是分担一部分政治功能。”牛凤瑞说,建立政治副中心,不只是地理问题、空间问题,还有其他复杂的社会因素,建立政治副中心的设想可以,但是实现的成本、条件和关联影响太大。“比如搬哪个部门,搬了之后工作方不方便。比如某个部去了保定,那国务院开会他们还要跑到北京来开,成本是很大的”。
杨保军认为,政治职能若真要疏解,同样应该分解成前台和后台。“后台是研究决策中心,这意味着一些核心中央机构还要放在北京。但我们国家更多的是依法行政,决策出来后需要履行日常管理,这部分职能放到哪里都一样,可以疏解出去”。
■ 分析
保定成政治副中心“可能性很小”
多位专家根据保定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位判断,认为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的可能性很小。
从历史上看,保定长期是直隶总督府,是河北的中心城市。直隶是清政府机构设置中的一个特别的省,直隶总督的权限很大,因为除了直隶以外,河南和山东的一切事务都归直隶总督管理。加上直隶省地处进入北京的咽喉要地,因此直隶总督也被称为疆臣之首,历来由朝廷信任的重臣担任。上个世纪60年代,河北省会由保定变成石家庄。
杨保军认为,保定能否担当政治副中心的使命,得从长计议。“保定的知名度不够高,基础服务配套也不行,尤其是对外交通。保定当年是河北省的省会,就是因为它交通不方便,才挪到石家庄”。
牛凤瑞也对新京报记者说,尽管历史上保定曾是直隶首府,但现在它连河北省的政治中心都不是。在河北众多城市中,保定相对的政治地位一直在下降,已经从第一位退到第三、第四的位置,唐山、邯郸、石家庄都排在它前面。
不过,牛凤瑞说,保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厚,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来可以考虑分担北京一部分文化、教育功能。“一个大学的相对独立性,要比一个部委大得多,大学远离决策中心是允许的,搬出去的效益远远大于成本,但部委不一样。目前来看,保定的人口规模比较小,城区人口大约一百万,朝阳、海淀一个区的规模也远远大于保定,所以它的环境容量、资源承受力相对比较大,人口未来增长空间也比较大,未来人口达到三五百万是可以预期的”。
■ 建议
先建京津冀治理中心再谈如何具体调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认为,京津冀的环境人口等方面压力很大,一定要重新布局。但京津一体化是一个大格局。怎么实现呢?他认为分城、分中心是一个基本方向,但问题是,现在“没有空的地方,让你把人搬进去,而是要在现有的格局里,先治理,后调整。”
“这个难度非常大,人口、环境、城市规划怎么办?保定是京津冀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北京和天津,如果保定作为调整对象,拆迁就是一个大问题。”王名称,当下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先建立统一的治理中心,再谈具体的调整策略。
王名认为,现在的治理是不同层次的,北京、天津、河北有着巨大的协调成本,各部门之间也存在统一问题。比如雾霾、人口、规划是京津冀一体化最紧要的三个问题,但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出现三地各自为政的状态,互相讨价还价。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介于中央和省市单位之间地位的一个治理中心,统一解决环境、人口问题。
“这个统一治理中心应该是个副国级单位,类似50年代的华北局、西北局的概念。这是解决当下跨域问题的最有效方法。”王名称。
王名建议未来建立一个“区域共同体”,把北京、天津和河北组成新三角,打破边界概念,三个地区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这样户口问题也不存在了,就像东京和横滨那样组建大首都圈,就是一个城市的两极。不然三方总会各自计较。”
■ 综述
三地合作一道待解的“加减法”
网站编辑高先生是安徽人,8年前来到北京。
2009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声音越来越大,他开始到河北廊坊市下属的固安了解楼市行情。高先生记得,当时,固安有很多小开发商打出机场、轻轨、地铁四号线等噱头。此后,房价一路上涨,直到2012年初,出现了暂时的低谷。
高先生果断出手,以每平米6800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没考虑过住。”高先生说,买固安的房子就是为了投资,“毕竟京津冀共同发展是趋势。”
不同诉求的协调
北京、天津、河北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但总人口达1亿860多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介绍,上世纪末,相关部门提出要编制规划,最初是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或者叫京津冀城市群。2006年前后,又提出了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这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进一步明确: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
不过,概念提出已十几年,进展却非常缓慢。
张志强坦陈,该区域内行政区划很多,各自为政,协调起来非常困难。同时,大家的诉求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缺乏高层协调,最终难以达成共识。
对比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张志强认为,珠三角都隶属广东省,不存在协调困难的问题;长三角虽也涉及三省,但大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实到京津冀地区,经济活跃度不高,很多时候还有行政手段干预。加上首都的吸引力,容易导致周边“灯下黑”。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肖金成也表示,京津冀的发展未能形成合力,原因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两市一省区域范围很大,其中有两个直辖市,谁来协调?
近日,习近平提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产业的加减法
3月16日,动物园附近,天皓批发市场准备着搬迁,几乎所有门店门口,都挂着“狂甩”的牌子。
一家门店的老板吴女士说,店铺的租期到了,商场不让续租,只能准备关门。
28岁的梁鹏辉在动批经营着一个摊位,主要卖男装。他听说了动批要搬迁的消息,但还在犹豫。“在北京有这么大的市场,如果要搬到河北的一个小城市,哪有那么多人买衣服。”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曾表示,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首先是把一些相对低端、低附加值、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疏解出去。
对此,肖金成认为,北京肩负首都功能,应重点发展服务业,制造业、石化、汽车、IT产业都转移出去。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可重点发展高端产业。一般制造业则由河北承接。
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北京一些产业转走后,空出来的地方可以发展休闲、旅游等服务业。而这些产业转移到河北后,对于河北当地产业的提升也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不过,在加减法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争端。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表示,尽管河北可能不争,来什么接什么,但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如同防火墙一样把河北隔离起来,仅仅是最低端的产业,对其发展不利。
民生资源的共享
“燕郊属不属于北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燕郊的我们,生活和工作都与北京密不可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双城生活。”在北京燕郊网的首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据媒体公开报道,有数据显示,每天一早有30万燕郊居民到北京上班,晚上回到燕郊睡觉。
在国贸上班的邹女士租住在燕郊,每天早晨6点钟,她准时起床,半小时后出发,搭邻居的车去单位。“晚出来半小时,很可能就遇到堵车,上班就得迟到,所以宁愿早走。”尽管早出晚归,但邹女士对于自己的“双城生活”颇为满意,除了生病的时候。“大医院少,看个病不方便。”
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认为,在河北承接北京一些产业的同时,应该建一些中小型、服务功能齐全的卫星城市,把北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分流出来,让这些区域的企业和百姓也能享受到北京的待遇。
对此,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此前曾表示,原则是在满足首都市民需要的前提下,再适度疏解功能。“北京不是说校本部、院本部都要外迁,而是不再扩大规模,同时鼓励到外地办分校、分院。”李士祥说。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也认为此举可行。“不过要让这些资源愿意出去,还需要政策上的优惠或扶持,否则容易成为一纸空文。”(新京报)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tianjin.net/2014/0323/230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