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教育教学 教育动态

评论:“找关系”求职为何成大学生潜意识?

2014年07月22日 11:45

笔者亲戚的女儿今年大学毕业,面对年年“就业难”的竞争,孩子去了两场校园招聘会后,直接拖着行李回家了。亲戚开始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各种招聘消息,但孩子却不急不慢。

在收集到的职位信息中,孩子要么嫌离家太远,要么嫌收入低,要么嫌太辛苦,反正就是不合意。如此挑三拣四,亲戚有点恼火,孩子却来了句:“谁叫你们没本事,不是当官的。”

孩子的话多让人伤心呀。这其中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父辈不是官员,没出息。其二,父辈帮子辈找工作,天经地义。其三,因为父辈不当官,所以不能帮忙找到一份体面舒适的工作。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社会独立能力的年轻人,何出此言?据其称,班里已有工作去向的同学,大部分是通过家人找关系轻轻松松获得的,且工作单位多是令人艳羡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等。

而没有关系的同学,要么仍在跑招聘会,要么去了小型私企打杂,“天天累个半死,而且工作内容跟专业对不上号”。要么一心备战政府机构的考试。

在孩子看来,家人的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对其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远超实力和学历。这不仅是年轻一代的悲哀,更是社会的不幸。

造成这种悲哀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父辈的溺爱和过分的包办,使得已独立社会的年轻人一厢情愿认为父母应对孩子的命运直接负责,帮忙找工作是爸妈该做的,找一份好工作更是他们应尽的职责。

其次,社会普遍存在的“关系就业”将“读书无用论”变得冠冕堂皇,找工作变成一场“拼爹”之战,唯才是用变成了唯“关系”是用。这种不公平的畸形竞争环境使得毕业生就业态度趋于消极。所以,现今仍有不少感叹时运不济的毕业生相信“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说法。

另外,社会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独立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的塑造,以至培养出不少眼高手低、没有目标、只随大流的大学生。因此,所谓的“就业难”并不是找工作难,而是不少人都绞尽脑汁希望通过各种关系和快捷的方式,找一份好工作,这就有点难了。

近年来,尽管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已逐步走向公正、公平,但期待“关系就业”的减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一个“好爸爸”,但每一届毕业生中,却有很多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闯出一片天,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完全有能力自主选择想要走的路,不管是靠关系还是靠自己打拼,选择一个方向,接受社会的挑战,然后对自己负责。

我们无法改变家庭出生,所以没必要攀比,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掌握未来,这个可以争取。无法改变大环境,就在相对公平和简单的空间里让自己活得体面,这不是靠父辈的荫庇而来,而是凭己之力争取而得。

与其抱怨社会、埋怨父母,并把一生寄托在他人身上,不如先反思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闯荡,去争取自感体面的生活和工作,才会活得舒坦,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tianjin.net/2014/0722/488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