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科学技术 探索科学
拉脱维亚“盲人村庄”生活实录
2013年12月04日 11:17
卡斯帕17岁失明,通过自学他学会了修理汽车和手机。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前,瑞典摄影师Gunta Podina展出了他花费几年时间精心拍摄的一组图片《盲人村庄》。这组纪实摄影图片真实地记录下了拉脱维亚一座村庄里盲人的生活状态。摄影师表示,希望通过记录视力障碍人群的日常生活,来研究社会体制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从2011年开始,Gunta Podina便开始了这一社会纪录片项目,摄影师将研究地点选在了拉脱维亚一个名叫Strazdumuiza的小村庄里,因为这里大部分居民的视力都受到了损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村庄发展的黄金期,虽然村民们眼睛不便,但是由于处在前苏联经济体制之下,村子里的工厂可以解决1600人的就业问题。经济发展之后,村庄建起了方便盲人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一举措也吸引了更多有视力障碍的人来此定居。之后随着苏联解体,村庄经济随之一落千丈。而如今,90%的村民几乎没有工作,只能靠政府每月100到200欧元(约800-16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维持生计,他们也无力承担子女上学的费用。
尽管社会体制变迁给村庄居民以致命的打击,但是摄影师也表示,这些盲人拥有着不屈的生活态度,他们有的是汽车技工,有的是翻译人员,有的自己谱词作曲,都在尽自己一切的力量努力认真地生活。(实习编译:郭晓霞审稿:郭文静)
村庄昔日的工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拥有员工1600人。
如今,工厂内部的所有机器都处于闲置状态。
伊万正在制作刷子,他是极少数仍有工作的村民之一。
皮特瑞斯小时候玩耍时被爆炸物炸掉了手臂,双眼也因此失明。
安德烈斯曾是制刷厂员工,如今是村庄的清洁员。
前苏联时期所建造的12层公寓楼、文体活动中心和厂房。
供盲人行走的特殊盲道。
视力障碍人群基本靠政府补贴维持生计。
卡斯帕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另一个盲人一起合住。
由于成本昂贵,人们买不起必要的残疾人生活设施。
社区自己的电台也是由视力受损的居民来操作。
如有居民过生日,电台人员就为其朗诵诗歌。
尽管就业机会渺茫,但仍在努力学习音乐制作和DJ技巧的马瑞斯。
亚尼斯靠给当地管弦乐队和小型聚会演奏赚取生活费。
新年前夜,人们在文化中心举办晚会。
去年的晚会大约有60人参加。
失明的皮特瑞斯正在领着女伴跳舞。
村里的居民。
村里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小组。
阿尔玛正在看朋友的电话号码。
老一辈人喜欢坐在户外打牌。
村里的图书馆有各种盲文书籍供人阅读。
由于行动不便及环境所限,大部分居民只能待在村子里,无法外出。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tianjin.net/2013/1204/79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