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财经观察 综合

好买基金:节前市场仍会维持强势

2014年12月03日 13:39

在11月上中旬大盘震荡整理后,在下旬开始迅速上攻,接连突破整数关口,至月末达到2682.84点。大盘和小盘,何种风格主导市场的争夺成为了11月前几周的主线,至11月最后一周,大盘主导的格局正式形成,市场风格转换基本确立。在市场风格转换的情况下,权益类基金大幅跑输指数型基金。

偏股型基金投资策略:经济基本面方面没有惊喜也无需过度忧虑,流动性宽松的状态为市场向上提供了基础。前期部分利好政策均已落地,但总体上仍有进一步刺激的空间,给市场留下了遐想的余地。鉴于目前存款保险制度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降息和沪港通的持续发酵仍是短期内的主导因素,增量资金有望推动大盘持续上攻。因此,投资者可维持较高的持权益类基金配置比例,在方向上,应以增长较为确定、估值偏低蓝筹为主,对回调压力较大的高估值小盘股可考虑暂时回避。

债券型基金投资策略: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仍大,此次降息标志着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开始,未来或有进一步降息、降准、以及信贷额度放大等货币宽松举措的推出。投资者仍可考虑配置债券型基金。

QDII基金投资策略:可继续配置美股的QDII产品。后期依然看好美股,美国经济增长表现整体仍较为稳健,本月议息会议预期结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表述,即表明15年年中加息,但属于预期之中,短期货币政策仍将以宽松为主。港股方面,“占中”的影响持续,结束前,港股或在低位徘徊,投资者可以考虑在占中结束后布局港股QDII,暂时关注港股QDII基金。

一、基础市场综述

在11月上中旬大盘震荡整理后,在下旬开始迅速上攻,接连突破整数关口,至月末达到2682.84点。大盘和小盘,何种风格主导市场的争夺成为了11月前几周的主线,至11月最后一周,大盘主导的格局正式形成,市场风格转换基本确立。在这一市场格局下,非银金融、房地产和银行等蓝筹行业强势上涨,带动大盘指数强势上扬;而小盘股、题材股较多的军工行业成为唯一下跌的行业。在市场风格转换的情况下,权益类基金大幅跑输指数型基金。

三、基金业绩回顾

11月市场再次上行,各类型基金普遍上涨,指数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表现居前,涨幅分别为8.55%、5.46%和4.88%;货币型、QDII和债券型基金表现相对居后,涨幅分别为0.36%、0.44%和2.52%。

1.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风格转换带动业绩分化

11月市场继续上扬,也引发了股票型基金业绩大幅分化。重仓金融地产的工银瑞信金融地产涨幅高达21.22%,排名前五的股票型基金涨幅均超过了18%。受医药行业表现不佳的拖累,医药主题行业基金包揽了跌幅前五,跌幅均超过了3%。

混合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类似,重仓蓝筹的交银主题优选、华泰柏瑞积极成长和宝盈核心优势A等涨幅均超过了15%。打新基金国泰民益灵活配置、浦银安盛盛世精选和中银多策略灵活配置占据了混合型基金后五中的大多数席位。

2.封闭式基金——股债双升态势延续

10月,股票型封闭式基金中,基金通乾由于重仓蓝筹较多,全月涨幅超过16%。债券型封闭式基金涨势较为平稳,排名前五的基金涨幅都在3%左右。

3.QDII基金——石油表现拖累相关基金

11月,受益美股表现,国泰、易方达、嘉实和富国旗下的几只投资美股的QDII基金占据了QDII基金前五。受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影响,油气、能源主题类基金包揽了QDII基金后五。

4.保本型基金——受益股债强势,业绩普遍上涨

受股市保持强势、债市高位盘整影响,保本型基金普遍上涨。其中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华润元大安鑫和华安保本表现最好,分别上涨8.94%、7.24%和7.00%。

5.债券型基金——转债、偏债基金走强

11月份,债券型基金除银华信用季季红外全部上涨。受益于股市良好的表现,在债基涨幅前五中,可转债基金占据三席。

6.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保持平稳

11月,货币型基金整体收益保持平稳,其中,长城工资宝、国金通用金腾通和泰达宏利货币A等表现居

前。

四、基金投资策略

1. 偏股型:配置正当时

经济面:宏观经济好坏已经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经济缓步下台阶的“新常态”已成市场共识,由于有严守系统性风险不发生的底线,市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经济状况,转移至政策变化和新经济的发展。

资金面:资金宽松态势不减,降息周期已开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动用了SLO、SLF、MLF、PSL和定向降准等多项工具,资金面一直维持宽松态势。11月央行宣布降息,确立降息周期的开始,预计未来资金将继续维持宽松,利率水平有望进一步下降。政策面:“微刺激”延续,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空间。

政策面:政策利好频出。政府仍有一定的政策工具可用,通胀持续处于低位也为宽松政策提供空间,可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注册制稳步推进,有望促进A股市场新陈代谢;沪港通开闸,难得的增量资金为市场带来持续的兴奋。

情绪面:市场情绪全面回暖。两市新增开户数六周位于20万以上,基金新增开户数连续2周位于20万以上,公募基金8月起募集状况不断好转,各方面迹象都显示市场情绪正在不断回暖。

总的来看,经济基本面方面没有惊喜也无需过度忧虑,流动性宽松的状态为市场向上提供了基础。前期部分利好政策均已落地,但总体上仍有进一步刺激的空间,给市场留下了遐想的余地。鉴于目前存款保险制度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降息和沪港通的持续发酵仍是短期内的主导因素,增量资金有望推动大盘持续上攻。节前,A股仍可能维持强势。因此,投资者可维较高的持权益类基金配置比例,在方向上,应以增长较为确定、估值偏低蓝筹为主,对回调压力较大的高估值小盘股可考虑暂时回避。

2.债券型:安享债市盛宴

利率结构: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长端信用利差缩减,短端利差有所扩大,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11月底,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03%,较上月下行32.08个基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52%,下行23.10个基点;银行间一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上行0.5个基点,银行间三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20.52个基点,10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26.68个基点,分别为4.27%、4.30%和4.71%,一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5.50个基点,三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27.52个基点,10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36.68个基点,分别为4.73%、5.05%和6.17%。

政策面:降息、存款保险制度等多项政策利好债市,央行决定,自今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聚焦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通缩风险等特征,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始。其次,央行召开全国存款保险制度工作电话会议,研究部署15年1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若实施有望降低无风险利率,促进信用利差分化,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定价。再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四类非法人投资者获得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格。此项利好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债券的配置需求。

资金面: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资金利率稳定在低位。继前周降息之后,央行上周二降低正回购中标利率20个基点至3.2%,并于周四暂停了持续4个月的正回购操作,意在降低市场资金利率。外汇占款增长持续放缓,本币降息可能引发的资金外流,使得逆回购重启的呼声提高。另一方面,受新股申购、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导致资金面易紧难松,逆回购也是应对短期流动性紧张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在宏观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放贷的意愿不强,也使得融资成本未有实质性的下降,央行后续降准、降息仍可期。上周,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平稳,7天质押式回购的加权平均利率为3.4814%,较前周末下降了17.39个BP。若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资金利率有望重回3%(R007)以下。

综合分析,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仍大,此次降息标志着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开始,未来或有进一步降息、降准、以及信贷额度放大等货币宽松举措的推出。投资者仍可考虑配置债券型基金。

3. QDII:续配美股,关注港股

11月道指上涨2.52%,标普500上涨3.47%,纳指上涨2.45%,欧美日市场主要指数普遍上涨,恒生指数继续受“占中”影响小幅下跌。

经济面:美国经济整体仍较好。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美国11月制造业PMI优于预期,实际值58.7,高于彭博预期的58。美国第三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终值增3.9%,前值3.5%,预期3.3%。美国1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88.7点,创6月份以来新低,相比之下10月份经修正后为94.1点,低于此前平均预期为96.6点。美国11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降至54.8,创10个月终值最低。

政策面:12月议息会议或定15年年中加息。目前美国就业数据表现仍较好,预计11月失业率维持在5.8%,CPI的稳步上升也为加息提供了基础,预计为提前防止通胀,本月的议息会议将结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表述,即在15年年中加息。

综上,可继续配置美股的QDII产品。后期依然看好美股,美国经济增长表现整体仍较为稳健,本月议息会议预期结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表述,即表明15年年中加息,但属于预期之中,短期货币政策仍将以宽松为主。港股方面,“占中”的影响持续,结束前,港股或在低位徘徊,投资者可以考虑在占中结束后布局港股QDII,暂时关注港股QDII基金。

五、基金动态

1.基金发行

2014年12月,共发行16支新基金(A、B、C型基金分开统计,以认购起始日计)。

2.基金分红

2014年12月,一共有55支基金分红(以红利发放日计)。

3.基金经理变更

2014年12月,共有30家基金公司的50位基金经理发生了变更。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tianjin.net/2014/1203/79684.shtml